
1.土衬:在台基陡板以下与地面平之石。详图74。 2.陡板:台基阶条石以下,土衬石以上,左右角柱之间部分。详图74。 3.阶条:台基四周上面之石块。详图74。 4.垂带:踏跺两旁由台基至地上斜置之石。详图74。 5.踏跺:台阶一级一级的阶石称踏跺。详图74。 6.礓礤(cā):不用踏跺而将斜面做成锯齿形之升降道。 7.砚窝:踏跺最下一级,只略比地面高出而与土衬平之石。详图74。 8.如意踏跺:由正面及左右皆可升降之踏跺,无垂带的叫如意踏跺。详图74。 9.象眼:①建筑物上直角三角形部分之通称。②台阶下三角形部分。详图74。③悬山山墙上瓜柱梁上皮及椽三者所包括之三角形部分。 10.柱顶石:承托柱下之石。详图74。 11.鼓径:柱顶石露明的部分,在清代建筑中,一般作成鼓径或写作“古镜”。(古镜:柱顶石上圆形凸起承柱之部分) 12.门枕石:大门转轴下承托轴之石。详图112。 13.门鼓石:将外部做成鼓形之门枕石。 14.地伏:栏杆最下层之横石。详图80。 15.抱鼓:带有台阶的栏杆的垂带上一般装有斜栏板和望柱,其尽端置抱鼓石将望柱扶住稳固。详图81。 16.望柱:栏杆与栏板间之短柱。详图80。 17.夹杆石:夹在旗杆或夹牌楼柱脚之石。详图82。 18.埋头:又称为台明的角柱石,位于台明转角处好头石(抱角石)之下。(好头石:位于台明转角处的曲尺形石料。) |